摘要:千萬鄉音,有一天會全部消失嗎?

4月3日,博主“阿單太古”在B站上傳了一段視頻,內容為博主致電了上海徐家匯書院與當地文旅局,他建議將徐家匯書院的上海話譯名“ZIKAWEI”改為漢語拼音“XUJIAHUI”。

他認為,公共事業單位的譯名不應該以方言作為基準發音,應該以普通話為基準。

被上海人舉報的上海話,比起粵語更加岌岌可?!? /></section>
</section>
<section style=

▲圖源網絡

視頻發出后,一石激起千層浪,不少上海網友對此事反應激烈,甚至不少廣東網友也參與到討論之中……

01

方言譯音與漢語拼音之爭

據悉,本次事件涉及的上海徐家匯書院,其前身是徐匯區圖書館,歷經修建與改名后,于今年1月1日對外開放。

此次引起爭議的正是“ZIKAWEI LIBRARY”這一英文譯名。圖書館工作人員表示,“ZIKAWEI”是上海方言,在外文歷史典籍中也能找到出處。

?

被上海人舉報的上海話,比起粵語更加岌岌可?!? /></section>
</section>
<section style=

▲圖源網絡

而該發布視頻的博主認為,圖書館作為事業單位,譯名應采用基于普通話發音的英文字母,不可挑戰普通話的正式性與官方性,這是“最好最推崇的”。

他還稱,如果真的使用方言,最好剔除上海話中受曲藝影響的發音,如“ZI”。

根據博主最新視頻內容,當地文化旅游局向他反饋:徐家匯書院有可能會采納這一觀點,目前仍在綜合專家意見。

被上海人舉報的上海話,比起粵語更加岌岌可?!? /></section>
</section>
<section style=

▲博主觀點,視頻截圖

對于此事,有網友對博主表示支持,認為公共場所譯名應保持統一,但亦有不少網友提出了反對意見。

從法理層面看,中國現行的語言文字法律、政策并沒有“一刀切”地規定只能用漢語拼音,相反為有豐富歷史信息的譯名留下了必要的保留空間。

1978年國務院文件指出,對于約定俗成、影響廣泛的中國歷史人名、歷史地名,可以沿用舊有譯名,不必統一為漢語拼音方案。

上海廣播電視臺高級編輯、上海市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、原上海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葛明銘向我們表示:“ZIKAWEI”是當年法國傳教士模仿上海話讀音,以法語字母來拼寫的注音,已成為一個歷史文化現象。在一些歷史文化意味強的場合運用,并不違背國家相關的規定。

被上海人舉報的上海話,比起粵語更加岌岌可?!? /></section>
</section>
<section style=

▲葛明銘,圖片由受訪者提供

還有廣東IP的網友質疑,中山大學、中山紀念堂的英文譯名就使用了“Sun Yat-sen”,這同樣是粵語譯名,難道也要改嗎?

另外,上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丁迪蒙介紹道,上海話中“ZI”等尖團音具有悠久的歷史,只是這類發音漸漸消失在日常表達中,反而曲藝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。

而該博主認為尖團音是來自上海曲藝,所以要剔除,這在一定程度上是“本末倒置”了。

?

被上海人舉報的上海話,比起粵語更加岌岌可?!? /></section>
</section>
<section style=

▲博主觀點,視頻截圖

還有網友擔心,上海話式微,如果本地人都不愿意接受與保留方言元素,那么方言的發展空間會不會越來越???

02

被上海人舉報的上海話

實際上,上海人對于上海話傳承的焦慮由來已久。上海話是吳語的重要代表,在江浙滬一帶的影響力較大。歷史上,不少上海人亦曾移民到各地,因此在香港、臺灣以及美國、日本、澳洲等地區和國家,上海話亦有不少使用者。

然而,相對于粵語來說,上海話在上海,卻早已陷入傳承危機發展困境。

?

被上海人舉報的上海話,比起粵語更加岌岌可?!? /></section>
</section>
<section style=

▲網傳統計圖,圖源網絡

一方面,作為一線大城市,上海與廣州一樣經歷著人口大規模流動。自改革開放之后,中國大量的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,從中西部內陸地區轉移到東南部沿海地區。

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,上海2487.1萬常住人口中,包含外來人口1047.9萬人,占比42.1%。隨著本地人口與外來人口的比例改變,部分公共場合總是普通話優先。

?

被上海人舉報的上海話,比起粵語更加岌岌可?!? /></section>
</section>
<section style=

▲上?;疖囌?,圖源網絡

根據2016-2017年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開展的“上海社會認知調查”,對于遷居上海的人而言,越是年輕,越是不愿學習上海話,會說上海話的外地年輕人已是鳳毛麟角。

可以說,外地人對于地方語言的學習動機越來越弱,本地人說上海話的語言環境也愈發萎縮。

?

被上海人舉報的上海話,比起粵語更加岌岌可?!? /></section>
</section>
<section style=

▲圖源網絡

另一方面,本土文化教育的缺失,進一步加劇了上海話的傳承危機。

吳語研究專家錢乃榮指出,1992年起,上海市硬性規定所有中小學生課下不允許講上海話,造成了1985年及以后出生的孩子在入學后難以和同齡人用上海話交流,“這意味著從85后的孩子開始,上海話傳承出現了斷層”。

不少90后上海網友也回憶道,很多學校會對說地方語言的行為進行處罰,例如扣行為規范分、在班會上被批評、被要求寫檢查。

被上海人舉報的上海話,比起粵語更加岌岌可?!? /></section>
</section>
<section style=

▲網友經歷

而00后的情況更加不樂觀,上海社科院曾在2012年對當時就讀中小學的00后開展調查,結果顯示,上海本地學生中只有60%的學生能完全聽懂和基本會說上海話。

按照聯合國瀕危語言評估指標,代際傳承脫節及斷裂是語言瀕危的明確信號。如今廣州有“土生撈仔”的說法,不少上海人也自稱是“洋涇浜”(上海話里指一個人說本地話不標準)。

03

比起粵語,滬語危機更大?

盡管不少廣東人對于粵語的未來都感到憂心忡忡,但相對而言,上海話的處境似乎似乎比粵語更加岌岌可危。

?

首先,上海話在文字系統上的普及度與成熟度遠弱于粵語。

例如上海話拼音尚無官方方案,目前主流有“吳語拉丁化方案”、“通用吳語拼音方案”、“上海話拼音方案”三類。2008年,首個與“上海話拼音方案”對接的上海話輸入法才開始面世。

粵語拼音雖然也沒有統一的標準方案,但粵拼的應用程度較高。例如香港和內地朋友在互聯網時代最常用的“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”,有見于香港人名、地名、街名等英文名稱的“香港政府拼音方案”,還有香港的中小學廣泛采用的“香港教育學院拼音方案”。

被上海人舉報的上海話,比起粵語更加岌岌可?!? /></section>
</section>
<section style=

▲粵拼學習網站,圖源網絡

除此之外,相較于上海話,粵語擁有較為完善的文字書寫系統,書面化程度更高。

有“知乎”網友曾提問“上海話明明有正字,為什么很少有人使用?”

有跟帖網友認為,粵語有正規的字和音的對應,口頭語可以對應到統一的書面語。但是大多數上海人難以掌握這樣一套統一的書面表達方式,寫上海話時,大多隨意使用普通話中的同音字。

吳語研究學者錢乃榮曾表示,一種方言只有用文字記錄下來,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。缺乏正音、正字地基的方言像流沙,很容易就流失了。

被上海人舉報的上海話,比起粵語更加岌岌可?!? /></section>
</section>
<section style=

▲網友提問

其次在文娛作品的繁榮程度上,粵語比起上海話優勢更強。

80至90年代,香港特殊的歷史環境,形成了寬松開放的文化創作氛圍。使用粵語創作的電影、電視劇、歌曲等,不僅風靡全中國,乃至全球華人亦為之著迷。

?

被上海人舉報的上海話,比起粵語更加岌岌可?!? /></section>
</section>
<section style=

▲圖源網絡

雖然隨著時代的改變,粵語流行文化的后繼發展略顯疲乏,但仍具備一定的影響力。就以去年大熱的《聲生不息·港樂季》來說,其正片在內地視頻平臺的播放量超過30億,在社交平臺上也引起非粵語母語觀眾的關注與討論。

被上海人舉報的上海話,比起粵語更加岌岌可?!? /></section>
</section>
<section style=

▲圖源網絡

相較之下,使用上海話創作的文藝作品影響力小得多,近年來更是逐漸式微。

例如在上世紀在20-30年代,上海地區形成的新興戲曲劇種——滑稽戲。其具有強烈的喜劇色彩,表演者演出時一般說上海話,摻雜著許多當地俚語。廣東人熟悉的《七十二家房客》,其原版正是上?;鼞?。

被上海人舉報的上海話,比起粵語更加岌岌可?!? /></section>
</section>
<section style=

▲滑稽戲版《七十二家房客》,圖源網絡

而如今上?;鼞驅沂軟_擊。一方面,老一輩笑星逐漸老去,新一代笑星稀缺,上海演員馬莉莉曾表示,現在越來越難招到發音合格的年輕演員。

另一方面,越來越多年輕人聽不懂上海話,觀眾進一步流失。21年,在一場公益演出上,有市民表示聽不懂上海話,甚至要求滑稽演員用普通話演戲。

被上海人舉報的上海話,比起粵語更加岌岌可?!? /></section>
</section>
<section style=

▲圖源網絡

在電影領域,上海話電影也曾有出彩作品,如1994年潘虹、劉青云主演的《股瘋》、2016年葛優、章子怡主演的文藝片《羅曼蒂克消亡史》、2021年徐崢、馬伊琍主演的《愛情神話》,對白都是以上海話為主。

這些電影激起的水花遠不如名聲大噪的港片,數量上也是屈指可數。

?

被上海人舉報的上海話,比起粵語更加岌岌可?!? /></section>
</section>
<section style=

▲圖源網絡

總的來說,在現代化社會中,方言擁有完善的文字系統是“陽春白雪”,具有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娛作品是“下里巴人”,兩者同樣是方言保持生命力的重要保證。如果同時失去,一門方言恐怕難以再跟上時代的步伐。

04

多少鄉音已消失?

今時今日,如何傳承和發展自己的鄉音母語,無論是對于上海人還是廣東人,乃至全國各地的人們來說,都成為了一個躲不開的問題。

上海、廣東地區尚屬經濟發達地區,對于保護本土語言的聲量也更大。那么在其他經濟不那么發達的地域,一些小眾的方言是否已經無聲無息地消失呢?

被上海人舉報的上海話,比起粵語更加岌岌可?!? /></section>
</section>
<section style=

▲圖源網絡

2018年,浙江師范大學的師生曾前往浙江大坑村,對當地畬族人的方言“畬話”開展調查。結果顯示,大坑居民現有140多人,25歲以下的畬族人基本已不會講畬話。

同時,村內老人居多,空心化現象突出,年輕一輩大多背井離鄉到大城市發展,說方言的機會自然越來越少,那么隨著留守老人的逝去,畬話似乎正走向“絕跡”之路。

被上海人舉報的上海話,比起粵語更加岌岌可?!? /></section>
</section>
<section style=

▲圖源網絡

實際上,一種語言的消失速度比我們想象中的快得多。從全球來看,自1970年起已有近400種語言失傳。目前世界上現存7000種語言中,有一半的語言只有不到一萬名使用者,而四分之一的語言只有不到千名用戶,除非采取有效措施,否則在一個世紀之內這些語言(至少3000種)都會消失。

被上海人舉報的上海話,比起粵語更加岌岌可?!? /></section>
</section>
<section style=

▲圖源水印

值得一提的是,在保護方言的討論中,不時有網友把方言和普通話放在二元對立、此消彼長的位置上。其實,保護方言與使用普通話并不沖突。

早在1958年,周恩來總理就說過:“我們推廣普通話,是為的消除方言之間的隔閡,而不是禁止和消滅方言。方言是會長期存在的。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來禁止,也不能用人為的辦法來消滅?!?/p>

而從廣州80后在生活和工作上的溝通,普遍都自由切換地道粵語和標準普通話的情況來看,學習普通話并不會構成對傳承粵語的障礙。

被上海人舉報的上海話,比起粵語更加岌岌可?!? /></section>
</section>
<section style=

▲圖源網絡

語言既有工具性的一面,又影響著一個人的世界觀、價值觀,更象征著一種情感歸宿。

無論是一線城市還是偏遠小鎮,無論天南還是地北,無論通俗還是晦澀,更無論優美還是別有風味,語言本身就是不同地區最具有特色的名片,更是寶貴的文化根基。

各位自己友,

你對地方語言的傳承與發展有什么建議?

歡迎在評論區留言!